广州陈家祠构造
陈家祠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祠。1988年国务院公布陈氏书院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氏书院正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走进书院,漫步于古朴幽雅的庭院,穿越过笔直秀美的连廊,耳畔传来轻柔动听的丝竹乐,游客们无不惊叹于岭南人们的艺术创造。那庄严瑰丽的造型,生动流畅的线条,错落严谨的结构,典雅美妙的组合和富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国的建筑专著《世界建筑艺术》、《中国南方建筑》中,便盛赞她为中国南方建筑艺术的典范。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慧眼,写诗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氏书院建筑由深三进,广五间,大小十九座建筑物组成,建筑中心是高达二十余米的中进主殿"聚贤堂"。整个建筑根据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美的原则,把众多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巧妙地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筑空间里,前后左右,严谨对称,虚实相间,极富层次。长廊、青云巷使整个建筑四通八达,庭院园林点缀其中,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在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上下呼应、相得益彰。
砖雕
陈氏书院的砖雕数量多、规模大、做工细,代表了广东清代砖雕的最高水平。广东砖雕是选用上等青砖,根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然后按部位拼接,镶嵌于墙上而成的。主要用于装饰门楣、墀头和檐墙等。砖雕是一种色彩朴实而又高雅的墙体装饰艺术。陈氏书院保存完好的墀头砖雕最能体现出广东"挂线砖雕"的风格特点。其平面多以各种线条处理,线条密集苍劲、纤细均匀,垂直如线,雕工精湛,故有"挂线砖雕"之称。
石雕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采用花岗岩石材,多为建筑承重及易受风雨侵蚀部位构件之用。陈氏书院石雕纹饰繁复,造型秀丽。它融合了圆雕、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经艺人精心锤打雕刻,厚重的石雕承重物件变得轻巧典雅,更显示出南方石雕精巧秀气的风格特点。
木雕
陈氏书院建筑内部,几乎所有的构件均以色泽深沉、雕工精美的木雕为装饰。这些木雕用料庞大优质,雕工精细考究,内容包罗万象,图案繁缛富丽。其中十六扇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双面镂雕屏门挡中,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
陶塑
陈氏书院十一条陶塑脊饰,是广东现存最大型、最华丽的清代传统建筑装饰。它是石湾文如壁、宝玉荣等名店制作的。脊饰根据人们仰视角度的需要,采用夸张而求大效果的造型手法,用陶泥塑造,经上釉和高温烧制后,再搬上屋顶安装而成。内容多以传统粤剧戏曲场面为主,两侧配以吉祥图案,构图对称和谐,色彩高贵典雅。
灰塑
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艺术。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并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而成。陈氏书院灰塑造型夸张有趣,色彩大红大绿,极富民间喜庆热闹的气氛。
铁铸
在清代传统建筑中,以铁铸作为庭院装饰是极少见的,而陈氏书院的连廊铁柱和月台十六块铁铸双面通花栏板,更是我国古代庭院建筑装饰艺术之杰作。双面通花铁铸栏板镶嵌在花岗岩石镂雕栏杆中,利用铁、石鲜明的色彩对比和铁铸通透立体的造型,石、铁巧妙结合,产生出画卷般的艺术效果,使月台显得更加典雅大方。
彩绘
陈氏族书院的彩绘艺术主要体现在大门门神和东西厢房的壁画上。彩绘两尊门神各高达4米,艺人运用工笔重彩技法,用艳丽但和谐的色彩突出表现了守门大将威武镇邪的神采。东西厢房各有一幅壁画,以文人雅士为题材,恰好与厢房作为陈姓子弟温书攻读场所的使用功能相匹配。 吉祥如意图案
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题材,大量采用比喻、谐音借代、通感联想等手法,把不同时空的具有某种象征寓意的符号或物象巧妙地组合统一在一幅画里,用以表达某种意念,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吉祥如意的图案纹饰融汇了岭南各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意识和价值取向。
第二段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祠。1988年国务院公布陈氏书院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氏书院正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走进书院,漫步于古朴幽雅的庭院,穿越过笔直秀美的连廊,耳畔传来轻柔动听的丝竹乐,游客们无不惊叹于岭南人们的艺术创造。那庄严瑰丽的造型,生动流畅的线条,错落严谨的结构,典雅美妙的组合和富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国的建筑专著《世界建筑艺术》、《中国南方建筑》中,便盛赞她为中国南方建筑艺术的典范。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慧眼,写诗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氏书院建筑由深三进,广五间,大小十九座建筑物组成,建筑中心是高达二十余米的中进主殿"聚贤堂"。整个建筑根据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美的原则,把众多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巧妙地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筑空间里,前后左右,严谨对称,虚实相间,极富层次。长廊、青云巷使整个建筑四通八达,庭院园林点缀其中,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在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上下呼应、相得益彰。
砖雕
陈氏书院的砖雕数量多、规模大、做工细,代表了广东清代砖雕的最高水平。广东砖雕是选用上等青砖,根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然后按部位拼接,镶嵌于墙上而成的。主要用于装饰门楣、墀头和檐墙等。砖雕是一种色彩朴实而又高雅的墙体装饰艺术。陈氏书院保存完好的墀头砖雕最能体现出广东"挂线砖雕"的风格特点。其平面多以各种线条处理,线条密集苍劲、纤细均匀,垂直如线,雕工精湛,故有"挂线砖雕"之称。
石雕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采用花岗岩石材,多为建筑承重及易受风雨侵蚀部位构件之用。陈氏书院石雕纹饰繁复,造型秀丽。它融合了圆雕、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经艺人精心锤打雕刻,厚重的石雕承重物件变得轻巧典雅,更显示出南方石雕精巧秀气的风格特点。
木雕
陈氏书院建筑内部,几乎所有的构件均以色泽深沉、雕工精美的木雕为装饰。这些木雕用料庞大优质,雕工精细考究,内容包罗万象,图案繁缛富丽。其中十六扇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双面镂雕屏门挡中,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
陶塑
陈氏书院十一条陶塑脊饰,是广东现存最大型、最华丽的清代传统建筑装饰。它是石湾文如壁、宝玉荣等名店制作的。脊饰根据人们仰视角度的需要,采用夸张而求大效果的造型手法,用陶泥塑造,经上釉和高温烧制后,再搬上屋顶安装而成。内容多以传统粤剧戏曲场面为主,两侧配以吉祥图案,构图对称和谐,色彩高贵典雅。
灰塑
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艺术。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并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而成。陈氏书院灰塑造型夸张有趣,色彩大红大绿,极富民间喜庆热闹的气氛。
铁铸
在清代传统建筑中,以铁铸作为庭院装饰是极少见的,而陈氏书院的连廊铁柱和月台十六块铁铸双面通花栏板,更是我国古代庭院建筑装饰艺术之杰作。双面通花铁铸栏板镶嵌在花岗岩石镂雕栏杆中,利用铁、石鲜明的色彩对比和铁铸通透立体的造型,石、铁巧妙结合,产生出画卷般的艺术效果,使月台显得更加典雅大方。
彩绘
陈氏族书院的彩绘艺术主要体现在大门门神和东西厢房的壁画上。彩绘两尊门神各高达4米,艺人运用工笔重彩技法,用艳丽但和谐的色彩突出表现了守门大将威武镇邪的神采。东西厢房各有一幅壁画,以文人雅士为题材,恰好与厢房作为陈姓子弟温书攻读场所的使用功能相匹配。 吉祥如意图案
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题材,大量采用比喻、谐音借代、通感联想等手法,把不同时空的具有某种象征寓意的符号或物象巧妙地组合统一在一幅画里,用以表达某种意念,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吉祥如意的图案纹饰融汇了岭南各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意识和价值取向。
第二段
关于广州的资料..急用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东省的省会。广州位于东经113°17',北纬23°8',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风光旖旎,素有“花城”的美誉。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在远古时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骑着嘴衔稻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稻穗赠给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的象征。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14年, 这里便修筑了城垣,建城至今已有2210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生动地反映了广州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广州又是一座英雄城市,近代和现代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风云,同样在此留下辉煌的过去。英雄的史迹,令人缅怀追思,肃然起敬。同时,广州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现谖夜?酝饪?诺难睾V匾?劭诔鞘校嚅?俳釯酝饩?梦幕狎涣骱陀押猛?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呈现出千古不衰的繁荣、兴旺、美好的景象。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别具特色的南国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以及发达的商贸旅游服务行业,使广州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今日广州,百业繁荣,日新月异。这一座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史名城、旅游胜地,正以迷人的风采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海内外游客。
广州古称“楚庭”,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生活在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来往甚密,当地人以“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古代广州曾是三朝古都,汉初时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到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又建有“南汉国”;另外,文学名著《桃花扇》中提到的“南明”王朝(建于明朝末年,该政权仅维持40天)也在广州建都。 广州是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大都市,既充满活力,又保留着悠远的古风,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市井风情与现代都市景观相衬托,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广州在远古时曾是一片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如今这里仍是植物的王国。华南植物园、云台花园、流花湖公园、人民公园、麓湖公园、东山湖公园等充分展现了南国的园林特色,市郊还有从化温泉风景区、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芙蓉嶂风景区等等。
当地的主要人文景观有南越王墓、镇海楼、西关大屋、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等,可供后人缅怀先人的英雄事迹。
地理位置和范围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网站、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市,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土地资源及基本特征
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耕地面积12.27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30.92万公顷。广州市土地资源数量有限,但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本市的东北部山区,一般坡度在20~25度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
2、丘陵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在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市以及市区东郊、北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这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基地。
3、岗台地。是相对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从化市和白云、黄埔两区,番禺区、花都区、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也很适宜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
4、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活,是本市粮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
5、滩涂。主要分布在番禺市南沙、万顷沙、新垦镇沿海一带。
气候特征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常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广州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5.1~1959.9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05.3~109.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21.4~21.8℃,日均气温都在0℃以上。无霜期北部290天,南部346天。
广州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1689.3~1876.5毫米,雨季(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因受地形影响,山区多于平原,北部多于南部。同时,雨季与强光和高热同期,形成了相当高的气候生物潜力(光温水潜力),达77865~97950千克/公顷。
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的,干燥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的,温暖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9月份,而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在4月份。
水源特征
广州市本地水资源较少,人均占有量不高。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增江、流溪河,东江流经本市汇合珠江入海。本地水资源总量81.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0.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20.37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0.82亿立方米。以河川径流量计,每平方公里有108.2万立方米,人均1375立方米,公顷均49425立方米,与广东全省平均相比,每平方公里占有量多6.3万立方米,人均少1808立方米,公顷均少19830立方米。广州南部河网区处在潮流区范围内,珠江的虎门、蕉门和大洪奇沥3个口门在本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径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强。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属珠江水系河口区范围,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总量达1245亿立方米,为本地水资源的15倍。其中,东江北干流经增城市境204亿立方米;北江经芦苞、西南两闸和平洲水道、大石涌等流入广州水道共300亿立方米;西、北江分别经思贤窖、甘竹滩和东海水道调节后流入番禺河网水道共741亿立方米。
从化温泉一带有丰富的地下水,水温摄氏50℃—70℃,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生物资源
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值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性,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0科、77属、132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更是荔枝、橙、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近400个品种。花卉、盆景是本市的特产,包括观花、观叶和观叶赏果三大类,主要有白兰、桂花、茉莉、米仔兰、含笑、剑兰、菊花、金桔、四季桔等150余个品种。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蔬菜、水果为主。广州是“水果之乡”,共有500多个品种,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萝誉称“岭南四大佳果”。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
矿产资源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目前已发现52个矿种,探明或作远景评价的35种;主要产地396处,其中大中型矿点17处,其余均为小矿点。矿种包括黑色金属和冶金辅助原料、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土、稀有金属,以及能源、化工、建筑材料等非金属矿种,其中主要有煤、铁、铅、锌、稀土、瓷土、黄金、大理石、钽、坭等,尤以建设材料资源最为丰富。
建筑材料包括建筑石材、水泥石灰岩、水泥配料粘土、水泥配料砂岩、高岭土、霞石、正长石、钾长石、石墨、陶土、石英砂等。其中,建筑石料储量6.5亿立方米,河沙1.74亿立方米,装饰石材可采储量100万立方米。水泥石灰岩18处,探明储量3.699亿吨。品位平均含氧化钙51%。水泥配料粘土7处,探明储量294万吨。水泥配料砂2处,探明储量2443万吨。
旅游资源
广州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景点达数十处,其中以百粤冠祠(陈家祠)、云台花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五羊仙庭。镇海楼(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辛亥之光(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莲花晓晴(莲花山旅游区)、珠江两岸景观带、越秀山、中信广场(瀑布)、广东奥林匹克中心、广州新体育馆、广州艺术博物院、西关商廊(广州商业步行街)、六榕花塔(六榕寺)、洪秀全故居、宝墨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广州长隆夜间动物世界等景点最具盛名。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特建“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年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到公元226年,孙权为了便于统治,由原交州分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至1921年成立市府厅,才特指广州这个城市。
广州又称为“羊城”、“穗城”,因四季花开不败故称花城。相传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天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五仙人骑着五只羊,各携带一串谷穗降临此处,赠谷穗给居民,祝福此地五谷丰登、永无饥荒,后仙人飘然而去,留下五羊化为石头,今越秀公园建有以此传说为题材的“五羊石像”。
广州是秦汉繁华都会。在世界历史名城中,除故罗马、雅典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巴黎、伦敦、莫斯科等名城均比广州年轻。广州是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和从未关闭过的贸易通商口岸,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广州的名胜古迹众多。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56处。其中国家级16各,省级28个,市级112个。城区中山四路一带发掘秦汉造船遗址和西汉南越国宫署御花园遗址,已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现正向联合国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斗争、黄花岗民主革命战役、广州公社起义均发生在广州。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政权。毛泽东在这里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题目内容:请写一篇观后感,内容为你熟悉或感兴趣的南方岭南建筑文化风格的介绍(如:以陈家祠堂为例),
材料给你,自己选写啦
岭南新建筑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特征的含义是指事物中最能代表或反映其本质的东西。建筑特征也是一样,按其本质和属性来说,建筑既要实用、又要美观;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这就是建筑的本质和特征,即双重性。
建筑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习俗、特性、审美观。从它的组成来看,则来源生活、气候、地理、地形等自然条件,它们共同形成建筑的特征。地方的建筑特征则来源于地方的各项构成条件。
建筑特征表现,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社会特征,文化特征,还可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从建筑自身角度来看,还有技术、艺术特征。从技术方面来看,有平面的、结构构造、材料的特征,还有气候、地理、地貌特征等。从艺术角度来看,就有外貌、细部、装饰、装修等特征。综合起来,就是建筑的总特征。
建筑特征表现中,一般说,物质技术容易反映,而精神气质较难表现,最难表达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在一座建筑中,外表的建筑形象、细部、装饰、色彩等艺术表现和平面功能使用、结构、构造、材料等技术手段,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表现。而一座建筑物的文化内涵、性格、气质、它蕴藏在建筑深层,是很难一下子判断。
此外,建筑特征还有三个层次的表现,即:
1.1 浅层次表现,它表现在物质技术方面的特征较多,也是易看到易反映的一种特征表现。一般在建筑中如平面、结构、材料、气候、地貌以及某些外形、细部、构件、图案等,在建筑设计中,它可以直接拿来应用,在创作中可以称作抄袭或模仿。
1.2 中层次表现,它已经开始进入建筑中去模索、综合,可以说是一种代表性或典型性特征,如符号、象征、手法等都属于这一类中层次特征表现。
1.3 高层次表现,这是深入到文化内涵的一种特征表现,是要经过相当时间才能逐步形成的。
1.3.1建筑技术特征与表现
这是浅层次表现,在建筑上属于技术范围。归纳起来有下列四个方面特征:
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 轻巧的外观造型
建筑设计的艺术组成有四个要素,体型、材料、细部和色彩,其中关键是体型。建筑物的造型美观悦目其首要的条件是体型得当,即比例恰当、优美。和谐优美的比例是形成建筑自然美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材料,它是建筑形成的物质基础。细部和色彩包括装饰、装修,是建筑增加美观的重要辅助手段。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人们的性格喜爱一种轻颖、活泼的生活,同时更喜爱户外活动。对于厚重实体的物件,往往从内心感到繁重压郁。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对建筑的看法,总的来说,希望建筑轻巧、活泼、自由。
建筑体型做成轻巧,有下列一些手法,如:建筑不对称的体型体量、线条虚实的对比。多用轻质通透的材料、以及选用通透的细部构件等。
ƒ 明朗淡雅的色彩
岭南建筑在色彩选择上往往喜爱用比较明朗的浅色淡色,同时又喜欢用青、蓝、绿等纯色作为色彩基调,这些都能使建筑物减少重量感,从而造成建筑外貌的轻巧。
„ 建筑结合自然的环境布置分为两个方面:
a、 建筑与大自然的结合,即建筑的充分利用天然的即大自然的山、水,如山崖、峭壁、溪水、湖泊作为环境,以增加建筑物的自然风光。
b、 建筑与庭园的结合。其特征就是有庭又有园、庭与园的结合。庭有多种类型,以水为中心的称水庭,以绿地为中心的称旱庭,以石景为中心的称石庭,石景在水面之中的称为水石庭。建筑物环绕庭院而建,称为绕庭建筑。
将庭园引入室内,也是建筑与庭园的一种手法,具体做法有:把庭园引入大厅、把庭园引入房间内、把庭园引入屋顶层,称为屋顶花园或天台花园、还有把庭园引入支柱层,称为底层花园。
… 传统地方特色细部和装饰装修的运用。
1.3.2建筑象征特征表现
这种特征表现比上述技术、外表或形式特征表现要深入一些,它深入到建筑的本性来反映,可以说是属于观念、规律等范围,它已经有一种概括性的内容表现,例如一般设计人员通常喜用的符号、手法、象征等都属于这一类。但是,这种如符号、手法、象征等特征表现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建筑特征表现,并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或淘汰、或升华。
如广州地区七十年代流行的新建筑形式及其设计思潮,当地有一段谚语说,“板式建筑带形窗,高层平顶加裙房,高楼低层相结合,遮阳板加通花窗”,这就是当时岭南新建筑的符号、形象和细部等特征及其具体体现,它比技术物质特征是进了一步。但是,为时不久,到了八十年代,这些特征也没落了,产生了新的特征。
1.3.3高层次建筑特征与表现
高层次表现,这是属于文化思想内涵方面的表现,它已经超越某些表面形式等物质特征和符号、象征、手法等内容表现,而是进入到通过意匠、构思、并从哲学、美学、历史、人文等学科在理论综合上进行研究和创造来表达,这是建筑创作的最高境界。通常业内人士所说要“神似”不要“形似”,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创造境界是较难达到,也是很艰苦才能做到,而且要化精力、化时间并在长期的实践、摸索创作中才能逐步达到的。如果在创作中能在思想内涵某一方面达到高层次表现,那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下面我们从岭南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岭南建筑的特征。
文化特征的形成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它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发展以及观念上的不同等因素所造成。
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现代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
多元文化。岭南地区在古代为南越百姓居住地,当时称土著文化。秦汉以后的几次动乱中,北方汉族徒迁南下带来了中原文化。长期来汉越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吸取了岭南周围地区如荆楚、闽越、吴越文化、还有海外一带的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岭南文化中的多元化成为其最大的特点。在全国来说,这也是比较特殊的。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特征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和交融。岭南地区的多元文化主要是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也是吸收周边地区文化的结果。这里要明确的是,在汉越文化中,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在岭南多元文化中则要明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其次要强调的是,在汉越文化融合的主体中,不能忽视南越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特色。如果离开了上述两点,那么,岭南的多元文化偏离了民族的和地域的特点,那与国外地区的多元文化又有什么区别呢?
‚ 海洋文化。在气候地理上的特点是开放、开朗、开敞,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是自然性、开放性的反映。此外,海洋文化交往、开拓、贸易多,吸取和传播文化也多,双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多。近代的中国和国外的交往都是从沿海地区的城镇作为交汇点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海洋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开拓。
ƒ 商业文化。其特点是有经济头脑,带来竞争意识,但也带来功利主义、崇商崇利。处理好“利义”关系是关键,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关系,这也反映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上。在我国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上,两者应是统一的,但必须要强调社会效益。
下面叙述岭南文化的四个具体特征。
兼容性。这是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出来最明显的特性之一。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包括一切古今中外文化都能采取来者不拒、批判吸收,一切皆为我用的态度,这就是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兼容性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也就是多元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
‚ 务实性。这是商业文化带来的优点。要做生意,长期经营下去,就是靠诚信。要有信誉、诚实,要老实做人,商品实在,作风踏实。这是正确的、有道德的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行为必然是务实。其次,商业文化也带来灵活变通的特点,这是与务实相辅相成的另一面。只要不违背务实、信誉,允许事物有一定的灵活和变通。
ƒ 世俗性,这也是岭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岭南土著文化是代表了南越人的文化,它是南越人生活、生产中的事物、观念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反映。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岭南文化代表了民间所需求的利益,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茶楼等老百姓喜爱和实用的这些民间建筑类型的产生,都是为老百姓所用的,这就是民俗性。
„ 创新性,这也是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带来的综合反映。创新是竞争的必需手段,也是任何事物要获得成功、胜利的必然途径。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前进,但是,这种竞争必须是良性的、光明磊落的。
创新不同于创造。创新主要是一种观念、思想,就是要求新奇,与众不同。而创造则是具体行为,是产生价值的行为,是具有科学依据进行艰苦劳动创造价值的行为。当然,两者有联系,在某方面解释也是可以相通的。
岭南建筑来源于地域的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上述,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此外,随时着文化的发展,辐射性的作用也在岭南建筑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第五项特征了。
2 岭南建筑地域风格的创造
2.1 地方建筑风格形成的因素和条件
建筑风格形成主要有四项因素,即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
2.1.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历史因素中有时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这些因素比较稳定,不是经常变化的。人文因素是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也是经常变化的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人的习俗性格、宗教信仰、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等。
在历史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制度。在封建社会下,各个时期还有不同的表现,就构成了时代因素。
2.1.2经济因素
这是建筑形成的物质条件。同样的材料,结构可以导致不同的建筑形象和外貌,因为建筑创作并不由材料结构等科学技术来决定, 而是由当时的社会需求,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思想文化对建筑的要求来确定的。材料、结构方式为建筑创作提供了建筑实施的可能性和经济性,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
2.1.3自然条件因素
不同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理、地貌和材料,它是我国建筑形象呈现出丰富多彩和地方风貌的主要因素之一。
2.1.4文化因素
凡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非物质技术方面内容的、都属于文化因素范畴。如制度(如礼制)、宗族、还有艺术方面的小说、诗歌、绘画、音乐、戏曲、雕刻、装饰、装修、服饰、图案等都属于文化范畴。以建筑类别来说,则多着重在制度、习俗、审美观以及艺术处理等方面。
建筑是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的,而建筑又是由人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的形成离不开人,人的文化素质不同、性格不同都会导致建筑的布局、空间、环境、形象产生不同的反映,建筑风格更是如此。
建筑风格的形成,四项因素都是必备的条件,但是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它们存在的条件不同,就会导致建筑风貌、风格的不同。特别在南方地区,就要抓住岭南特点,关键有两个,一个是岭南的人文因素,另一个是岭南的自然因素。
那么,什么才是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标帜?通过多实践总结,认为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即:成熟的人文条件,明显的地域条件和比较齐备的地方传统文化条件。
Œ 成熟的人文条件
人文条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性格特征,另一是文化特征。如果说,当地人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本地共同性格特征已经认真地总结出来,同时它的共同文化特征也已经总结出来,那么说,本地区的人文条件基本成熟了,这就为创造本地区的建筑风格奠定了人文基础。
明显的地域条件
任何建筑物都是在一定的地点建造起来的,每个地点都有它的具体地形、周围环境和具体气候特征,建筑物是不能离开这些具体气候、地形、地貌等特征去做设计的。一座优秀的建筑物,特别是地方建筑一定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地域特征明显就能使建筑充分呈现出它的地方风貌和风格。
Ž 比较齐备的传统文化条件
建筑中的文化有两类:一类是比较偏重于文学艺术等直观型门类,如绘画,雕饰、彩塑、装饰、装修、图案以及匾额、楹联等,另一类是侧重于文化内涵,即情景意境等美感方面。后者比前者更深一步,但难度更大。
建筑有艺术的一面,可以归属于艺术门类。它的表现主要是形象表现,但它也离不开材料、构造等物质技术条件。在古代,一些功能比较复杂、规模比较巨大的建筑物不得不借助于其它门类的艺术来表现,如雕饰、绘画等,这些艺术门类既帮助了建筑物增加它的形象表现,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呈现了更丰富的感染力。
艺术表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积累和沉淀,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艺术有它的民族性、时代性,对地方来说有它的地方性。既然是历史的文化,就必然有传统性、继承性。这些传统文化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表现和反映。离开了这些文化,无论是国家、民族、或者地方将是愚味的,没有生命力的。有了灿烂的、独特的丰富文化,国家、民族和地方就是高尚的、有生命力的、光辉的。
建筑风格也是一样,必须有强大的文化作为它的表现基础。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在建筑风格表现上必然也是有独特风貌的。我国古代建筑风格上雄伟、庄严、豪放、壮丽, 给人一种伟大、强盛的感觉。在民间建筑风格上的朴实、丰富、多式多样,以及园林中的自由、灵活、活泼、多变,构成了古代建筑风格中丰富性,多样性。这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一笔宝贵财富。
为此,只要人文条件达到成熟了,有了明显的地域条件,再加上有了比较齐备的文化条件,那么岭南建筑风格就有了创造的基础和可能。
2.2 历史文脉、人的素养与岭南地方风格
根据以上所述,当人文条件、地域条件和当地的文化条件都已齐备时,那么是不是建筑的地方风格就能够自然地产生了呢?回答是不一定,这三项条件虽然齐备,但是,它还只是形成具有地方建筑风格的客观条件和基础,关键还在于人,也就是建筑师,是由建筑师的思想、素养、信念来决定的,这就是主观条件。
作为建筑师要具有一定的思想、素养和信念,第一,要了解当地人民的习俗、生活、思想、性格、审美观等,同时,又要了解当地的气候、地理、材料、环境等客观条件。第二,要掌握历史文脉,这是关系到创造的建筑风格是否有民族特色,是否有岭南特色。第三,提高本身的素养的,即思想、文化、信念、能力,例如对建筑的正确理解,对创作方向的坚定信念,有一定的业务文化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及认真务实、深入工作的作风等,这些素养都是建筑师进行创作的基础。
建筑师了解历史文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这是发扬文化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便于我们批判、继承、吸取的需要;二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习俗信仰等;三是当地人民的性格特征,它涉及到生活方式、情感爱好、审美观等;四是当地的文化特色。以文艺的门类来分,有关文学的有匾章、楹联、题字,有关艺术的有绘画、书法、雕饰、陈设(家具),还有实用艺术的装饰、装修、纹样、图案、色彩等。这四方面的内容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当地自然条件,也离不开当地环境,它们构成了当地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正是为创造岭南风格的实践基础。
在这方面,土生土长的本地建筑师是最有条件进行岭南建筑风格的创作实践者,也是最能获得成就者,广东一些著名建筑师已有先例。在当代,有不少建筑师不是本地人,是新移民的建筑师,他们也一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岭南建筑风格的创作者。但是,他们必须像上面所谈的那样,要了解、熟悉和掌握形成地方风格的三个基本条件,特别是岭南的历史文脉,只有深入群众,了解岭南人文掌握岭南条件,培养感情,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岭南地方风格的建筑。